2003年, 日本科学家宣称发现一种水溶性B族维生素 PQQ ,缺乏这种物质的实验鼠会出现繁殖能力低下等现象。他们推测,它对人类也有相同的影响。这是1948年以来人们首次发现新的维生素。如果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定,这将成为第14种维生素,这也是日本科学家继1910年发现维生素B1后再次发现新的维生素。
事实上,早在20世纪50年代,挪威和英国的几位生物学家在研究细菌体内的代谢酶时,就意外地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合物,它作为某些酶的辅酶发挥作用。在生物体内,各种化学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作用才能顺利完成。然而,很多酶在发挥功能的同时还需要其他一些辅助分子,这些起到辅助作用的物质称为辅酶。遗憾的是,这一重要的发现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直到1979年,美国科学家采用X射线晶体衍射技术,首次确定这种神秘的辅酶是一种三羧酸醌类化合物,并将其命名为吡咯喹啉醌(Pyrroloquinoline Quinone,简称 PQQ )。
20世纪80年代末,荷兰学者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分析后证实,细菌可以利用谷氨酸和酪氨酸合成 PQQ 。如今,细菌合成 PQQ 所必需的基因已经得到确认,随菌种不同大概共有4~7个。虽然只是某些细菌的产物,但有趣的是,在各种植物、动物以及人体内都发现含有极微量的 PQQ 。
日本科学家测定了26种常见食物中的 PQQ 含量,发现1克食物中 PQQ 的含量在3.65~61纳克不等。例如,蔬菜中欧芹、青椒,水果中的奇异果、木瓜,饮品中的绿茶、乌龙茶,以及人们常吃的豆腐中含量都约为30纳克/克。值得注意的是, 日本传统食物纳豆当中 PQQ 含量最高,达到了61纳克/克。这可能是因为纳豆是大豆经过细菌长期发酵后制成的食物,其中的细菌不断分泌 PQQ 产生了浓缩效应。
美国研究人员检测发现,人乳中 PQQ 含量竟然高达140~180纳克/毫升。人类经过数百万年的长期进化,发展出了一套适应环境的高效运作机制,任何生理过程都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 母亲的乳汁中含有如此高浓度的 PQQ ,这说明该物质对新生婴幼儿的生长发育可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既然 PQQ 只能由某些细菌合成,那么植物、动物和人体中的 PQQ 又是从何而来呢?目前,科学界普遍认为动物和人类肠道中虽然也有种类数量不等的细菌,但这些细菌都不能合成 PQQ 或合成量极少,根本无法满足身体需要。因此,动物和人类只能通过饮食途径获取 PQQ 。但是,植物体内的 PQQ 是从环境中吸收还是自己合成,或者两者兼而有之,这一问题至今还没有明确答案。经典的植物化学理论认为,植物能够利用根系吸收的水和无机盐为原料合成自身需要的一切有机化合物。由此推测,植物本身也可能像细菌一样自行合成 PQQ 这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